海腸撈飯,膠東年菜“新秀”
海腸撈飯本想保持低調(diào),
但實力不允許。
米飯打底,
澆上以海腸、韭菜為主角的撈汁,
把天南海北的吃貨們“鮮迷糊”,
一吃一個不吱聲。
這道盛行于膠東半島
煙臺、威海、青島等地的魯菜“新秀”,
近年來被游客們“捧上天”,
也登上了膠東人家的年夜飯餐桌,
成為壓軸好菜。
膠東菜“C位”
海腸撈飯到底是一種什么飯?
有游客搶答說,
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飯”。
在這道菜里,隱藏著一種“固定搭配”,
海腸和韭菜,
它倆是“誰也離不開誰”的天作之合。
韭菜鮮嫩、海腸脆彈。
在米飯還沒有“摻和”進(jìn)來的年代,
膠東人要么用韭菜炒海腸,
要么用韭菜和海腸包餃子。
直到有一天,
煙臺一家魯菜館
迎來一名著急出差的熟客。
大廚靈機(jī)一動,
將海腸與韭菜、肉末一起炒制,
并配上香米和雞蛋,出鍋、上桌。
這位客人當(dāng)時沒有吱聲,
只是出差一回來,
便急忙帶著家人朋友一起來吃。
后來,越來越多的人涌入煙臺,
要吃海腸撈飯,
一勺接著一勺往嘴里送,
如今還要排隊等座。
“今天有海腸撈飯嗎?”
來山東參加冬令營的臺灣青年團(tuán)
近日一到煙臺,就詢問領(lǐng)隊。
海腸撈飯的味道,
早已飄到了海峽對岸。
海腸撈飯之火爆,
非得您親自來一趟膠東才知道。
徐偉鵬是煙臺一家知名餐館的副總經(jīng)理,
旅游旺季時,他所在的餐館5家門店
每月銷售海腸撈飯超過1萬份,
幾乎桌桌必點。
“很多人吃了一份又加一份,
走時還要打包一份”。
煙臺周邊以及更遠(yuǎn)地方的餐廳
也紛紛效仿、創(chuàng)新,
將海腸撈飯加入菜單中。
朋友圈、微博、抖音……
食客們通過社交平臺
“編織”起一張巨大的口碑網(wǎng),
讓海腸撈飯登上了膠東菜“C位”。
海腸,天然的味精
據(jù)說,
曾經(jīng)有一位在北京闖蕩的膠東廚師,
他做的菜總比別人鮮美。
原來,每年冬天他都要返鄉(xiāng)收購大量海腸,
將它們焙干,碾成細(xì)粉,帶回北京。
上菜時,他就悄悄撒上一點兒海腸粉。
在那個沒有味精的年代,
海腸粉充當(dāng)了味精的作用。
海腸的學(xué)名是單環(huán)刺螠,
生活于泥沙質(zhì)海底的不規(guī)則“U”形穴中,
主要分布在渤海、黃海等沿海海域。
身體呈紫紅色或棕紅色,
前端較細(xì),中間粗大,
后端圓鈍,形態(tài)獨特。
它們白天休息,夜晚活動,
主要以泥沙中的有機(jī)物和藻類為食。
海腸,
可以說是北方沿海的限定美食,
體壁肌富含蛋白質(zhì)和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
營養(yǎng)價值堪比海參,
還具有溫補(bǔ)肝腎等作用。
外形奇丑無比,
做菜奇鮮無比。
制作攻略來了
在煙臺一家網(wǎng)紅餐廳,
廚師展示了制作海腸撈飯的全過程。
首先,得有新鮮的海腸。
海腸去除內(nèi)臟,清洗干凈,
切小段,焯水三秒立即出鍋備用。
米飯中打入三枚蛋黃攪散,
倒入鍋中炒至飯粒翻騰,
米粒顆顆飽滿,晶瑩剔透。
起鍋倒入底油,
倒入肉末、蔥花,炒熟,
待肉末微焦,加入韭菜,
烹入少許蠔油、老抽等調(diào)味,
倒入海腸,快速翻炒成熟,
將炒好的海腸澆在米飯上。
等湯汁漸漸滲入米飯的間隙,
海腸撈飯便大功告成。
吃的時候,
可以參考隱秘訣竅——拌三拌。
第一拌是把藏在海腸下的米飯拌散,
第二拌是將米飯上的海腸“澆頭”鋪勻,
第三拌則是將腸與飯均勻攪拌。
“一拌福氣,二拌運氣,三拌財氣?!?/p>
鮮嫩的海腸與韭菜、雞蛋等材料結(jié)合,
每一口都能感受到
海腸的Q彈爽滑與米飯的粒粒分明。
看著飯店門口排長隊
等著吃海腸撈飯的外地游客,
膠東人也不“淡定”了,
一下班便趕往海鮮市場,
買上海腸、韭菜各一斤,
回家“滋啦滋啦”“噼里啪啦”地炒起來。
春節(jié)餐桌上,
海腸撈飯也有了一席之地,
與蔥燒海參、油燜大蝦、蒜蓉鮑魚等
膠東“三大件”一道出場。
除夕夜,老少團(tuán)聚,
一人一口海腸撈飯,
是海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作者:王嬌妮 楊馥寧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