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世界中國年丨張小剛:敦煌石窟壁畫中“龍”與“蛇”有何關聯(lián)?
中新社蘭州1月29日電 題:敦煌石窟壁畫中“龍”與“蛇”有何關聯(lián)?
——專訪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小剛
中新社記者 丁思
![](http://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5/01/29/567a48d1e828404e980ef7829801a651.jpg)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蛇具有吉祥與兇險的雙重身份。古人認為,蛇既擁有神的特性,又是構成龍的要素,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吉祥寓意,象征著美麗多姿、癡情重義、靈活應變等。敦煌石窟保存有許多“蛇”的形象,種類豐富、千姿百態(tài)。
敦煌石窟中蛇的造型和紋樣,寄托了人們何種愿望?為何敦煌壁畫中有些“龍”,是以“蛇”的形象出現(xiàn),二者有何關聯(lián)?東西方對蛇的理解又有何不同?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張小剛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作出闡釋。
![](http://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5/01/29/008c7929d59041a29a37224345a559e7.jpg)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敦煌石窟中有關蛇的圖案和形象,主要有哪些造型、紋樣,有何寓意?
張小剛:敦煌石窟中有關蛇的內容豐富、形態(tài)各異,有的刻畫在菩薩胸前,有的在窟頂或中心柱,有的在經變畫中,是敦煌石窟動物圖像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種類:
作為裝飾紋樣的蛇。敦煌石窟最早出現(xiàn)的“蛇”形象是以裝飾紋樣呈現(xiàn)的,如莫高窟第275窟(北涼)西壁南部下層的菩薩像戴有“對蛇”紋樣的項飾,蛇的形體簡單,對稱出現(xiàn)在菩薩胸前。莫高窟第244窟(隋代)北壁菩薩像中,這種對蛇紋樣以泥塑的形式呈現(xiàn)。
作為瑞獸的蛇。中國先民對蛇的崇敬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上古神話傳說中,有很多尊蛇為始祖神、信仰蛇神的故事。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與蛇的關系密切,其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現(xiàn)在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畫上,是中國傳統(tǒng)神話思想與佛教內容相結合的呈現(xiàn)。
古人還認為蛇和龜是延年靈獸,象征吉祥。在中國傳統(tǒng)神話中,龜與蛇結合的神靈即玄武。敦煌石窟中,蛇用于表現(xiàn)四大神獸中的“玄武”,作為玄武身體的一部分出現(xiàn),被賦予長壽、生命不息的寓意。
![](http://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5/250129/836b108f-19d7-41b5-a242-2227a328e4f9_zsite.jpg)
作為猛獸的蛇。古人用“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眾多與蛇相關的成語、俗語來比擬蛇的形象,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毒蛇的畏懼。敦煌石窟經變畫中,蛇常以毒蛇猛獸的形象出現(xiàn),反映出人們對蛇的恐懼和敬畏,也說明蛇的力量不容小覷。
中新社記者:敦煌石窟壁畫中的“龍”與“蛇”有何關聯(lián)?
張小剛:在自然界中,有的蛇用盤絞方式捕食獵物,體形越大、力量越大。在敦煌壁畫中,這種“大力士”般的蛇,被賦予守護者、護法的寓意,“天龍八部”就是典型代表。
天龍八部是佛教護法、聽經的八位天眾,分別是“天”“龍”“夜叉”“乾達婆”“緊那羅”“阿修羅”“迦樓羅”“摩睺羅伽”八個部眾首領。他們是敦煌壁畫常見題材,通常畫在佛的兩側,被視為天地生靈中英武勇猛的代表,起到鎮(zhèn)窟護法的作用。
![](http://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5/250129/3a87802f-b900-40c8-8034-3cf39dfc007f_zsite.jpg)
在石窟藝術中,古代畫工將這些神靈賦予類人化的面貌,其中“摩睺羅伽”是與蛇有關的形象,為大蟒神。天龍八部中的“龍”也與蛇相關。龍在印度稱為“那伽”(梵文:Naga),漢語譯作“龍”,實際是大蟒蛇。在印度佛教藝術以及新疆石窟壁畫中的龍王,通常是以蛇頭蛇身或人面蛇身的形象出現(xiàn)。
在敦煌石窟部分龍圖像中,也吸收了印度大蟒蛇為代表的龍神形象,有的人形龍王圖像中,在其頭后伸出數個蟒蛇頭,這是典型的印度龍王特點。這表明,莫高窟造像藝術受印度佛教藝術影響,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民間將蛇稱為“小龍”的說法,蛇的靈瑞和吉祥傳達出古人對神靈始祖的敬仰。
中新社記者: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和佛教東傳,中國傳統(tǒng)蛇的形象有無借鑒和吸收?從繪畫和造型等技巧來看,如何體現(xiàn)東西方元素?
張小剛:中國蛇文化起源很早,原始社會就已存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有蛇的圖像。經過數千年發(fā)展,蛇的形象和意涵已深入社會各層面。隨著絲綢之路開通和佛教東傳,古印度佛教中的蛇文化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與中國原有的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印度佛教藝術中,蛇常用來表現(xiàn)龍王,或以人形龍王出現(xiàn),或以蛇形龍王出現(xiàn),蛇體扁平,多以眼鏡王蛇的形象呈現(xiàn)。這種形象的龍,直接影響到敦煌石窟造像藝術,莫高窟第305窟(隋代)西壁龕外南側繪制的釋迦降龍入缽說法圖中,龍的形象與印度流行的眼鏡王蛇相似,這是對印度蛇文化的吸收。
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莫高窟也對蛇形象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例如天龍八部中“摩睺羅伽”身穿中國武將樣式的鎧甲,頭頂印度文化代表的蟒蛇形象,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后的再創(chuàng)造;又如,敦煌石窟中雖有以龍王形象出現(xiàn)的蛇,但不再是印度流行的軀體扁平的眼鏡王蛇形象,而是中國傳統(tǒng)的蛇形象,通體圓潤、色彩斑斕。
隨著絲綢之路與佛教東傳,印度以蛇表現(xiàn)龍王的圖像傳入中國,影響了中國對蛇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豐富了中國蛇文化的內涵。
中新社記者:東西方文化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都不約而同出現(xiàn)了蛇。從古至今,東西方對于蛇的寓意和理解有何異同?
張小剛:蛇在東西方文化中的寓意有一定共通性,都具守護之意。古埃及文化中,眼鏡蛇神是古埃及法老的保護神,其形象?,F(xiàn)于權杖、壁畫和雕塑。印度有關蛇的傳說和神話眾多,蛇是住家守護者的化身,其旺盛繁殖能力象征著生命力,這與中國古代以蛇形象展示人類始祖伏羲與女媧的意涵類似,都表達了對蛇的生殖崇拜。
而東西方對蛇的寓意和理解也有不同。在西方文化中,蛇與邪惡、誘惑相關,如引誘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成為人類災難之源。
蛇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內涵豐富、價值多樣。古人眼中,蛇有幸運、神圣、長壽等諸多美好寓意。蛇文化源于對蛇的恐懼與崇拜,其靈瑞和吉祥傳達出古人對神靈始祖的敬仰,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幸福、平安的祈愿與向往。歷經數千年交流融合,蛇在中國呈現(xiàn)出多元復雜的寓意。
![](http://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5/250129/f5f375b4-54f4-4695-959f-7c1498f8d689_zsite.jpg)
中新社記者:敦煌研究院還將如何向海內外民眾講好關于壁畫中十二生肖的故事?
張小剛:生肖文化在中國有數千年歷史,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不僅指導著日常行為,還是個人身份和性格的標識。春節(jié)申遺成功后,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個組成部分,生肖文化是講述中國故事的題材之一。
針對壁畫里的十二生肖,我們已初步整理并制作了一些動畫視頻。今后,還將強化數字十二生肖系列工作,以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十二生肖動物為原型,制作生動有趣的動畫視頻;開發(fā)相關主題的互動游戲,增加游客趣味性和參與度;利用VR、AR技術,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壁畫中的生肖世界。
未來,還將策劃舉辦以“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十二生肖”為主題的展覽,讓觀眾深入了解生肖文化和敦煌藝術;設計系列生肖文創(chuàng)產品,深入開展學術研究,為講述生肖故事提供學術支撐。(完)
受訪者簡介:
![](http://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5/01/29/69045cd9f38a42bd9ce8a5a01b21933e.jpg)
張小剛,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甘肅省社科聯(lián)兼職副主席,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甘肅省優(yōu)秀專家、省拔尖領軍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石窟考古與敦煌學,著作包括《敦煌佛教感通畫研究》《肅南馬蹄寺石窟群》等。
![](/fileftp/2022/04/2022-04-20/U719P4T47D50049F24533DT20220420152844.png)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2月04日 19:18:08
- 2025年02月03日 10:40:19
- 2025年02月02日 20:01:23
- 2025年01月31日 13:24:59
- 2025年01月28日 10:50:32
- 2025年01月27日 20:04:06
- 2025年01月27日 20:03:31
- 2025年01月27日 11:33:34
- 2025年01月27日 11:29:57
- 2025年01月27日 08: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