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從展陳文物探楚人飲食風尚:美味與儀式感并存
中新社武漢2月3日電 題:從展陳文物探楚人飲食風尚:美味與儀式感并存
中新社記者 梁婷
親友相聚圍坐,共享美味佳肴,中國人的年味會在餐桌上具象化。蛇年春節(jié)假日,中新社記者探訪湖北省博物館,從一件件文物中領略“舌尖上的楚國”,了解古代楚人的飲食風尚。
湖北省博物館內(nèi)一條距今2000多年的“干鳊魚”,持續(xù)走紅網(wǎng)絡,其魚鱗紋路清晰可辨,出土時還保留鹽漬痕跡。
“干煸魚實物遺存是了解楚人飲食的證據(jù)之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楚文化研究所所長聞磊說,長江中游兩岸居民對魚類資源的利用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腌魚、煎魚、烤魚……楚人“花式”吃魚,有證可考。湖北荊州夏家臺墓地也曾出土保存相對完好的干魚,有的從魚腹剖開,有的從魚背剖開,與當下湖北陽干魚做法相差無幾。《楚辭》記載“煎鰿”即煎鯽魚。曾侯乙墓銅爐盤出土時爐內(nèi)存有木炭,盤內(nèi)存有鯽魚魚骨,盤底有煙炱痕跡,由此可以窺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煎烤盤”原貌。
湖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學術(shù)研究中心副主任羅恰表示,楚地水網(wǎng)密布,楚人就地取材,對魚類水鮮情有獨鐘。文獻中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即反映出楚人以稻米為飯,以魚類為菜的飲食特點。
據(jù)聞磊介紹,楚人飲食品種多樣,主食有稻、稷、麥、豆等,副食包括蔬菜瓜果、水生植物和動物等。在調(diào)味方面,講究“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diào)以潤甘”,并講求科學飲食。
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廳內(nèi),望山楚墓出土的姜、花椒等遺存令觀眾感嘆楚人對味道的極致追求。據(jù)羅恰介紹,楚人對天然調(diào)料的使用歷史久遠,其大量使用花椒、生姜和茱萸作為辣味來源,至今湖北南漳仍盛產(chǎn)山茱萸。
“愛飲酒,也是楚人飲食文化一大特色?!甭劺谡f,楚地暖寒氣候明顯,因而有凍飲酒和溫飲酒。陳展的戰(zhàn)國銅鑒缶,缶盛酒,放置于鑒內(nèi),兩者間的空隙,夏季放置冰塊做冰鎮(zhèn)酒,冬季放置熱水可溫酒。
楚墓還出土杯、盤、豆、樽等青銅食器、漆食器,形制精巧,紋飾優(yōu)美。羅恰介紹說,商周時期,青銅器是禮制象征,具備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能使用。春秋以后,青銅器趨近于日常生活用品。從戰(zhàn)國開始,漆器逐漸取代青銅器,成為人們?nèi)粘I钣镁叩闹黧w。楚地產(chǎn)漆,漆器輕巧,髹漆紋飾后結(jié)實耐用,造型美觀。
在重要場合,楚國貴族邊品嘗美食,邊欣賞音樂歌舞。楚墓出土大量編鐘、編磬、鼓瑟等精美樂器。《楚辭·招魂》記錄了楚國貴族飲食,也被稱為最早且完整的楚國宮廷“食譜”。
楚人重視鐘鳴鼎食禮樂文化。其主食,酒類飲品,肉類菜肴,精致點心的搭配與當下類似。蒸、炙、炮、煎、熬等烹飪手法流傳至今。羅恰表示:“如今,春節(jié)餐桌上‘飯稻羹魚’的飲食傳統(tǒng)依舊延續(xù)傳承,寄托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待。”(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2月05日 10:48:29
- 2025年02月05日 10:11:43
- 2025年02月05日 10:00:04
- 2025年02月04日 13:00:31
- 2025年02月04日 10:54:03
- 2025年02月03日 20:26:48
- 2025年02月03日 17:31:41
- 2025年02月03日 10:05:35
- 2025年02月03日 06:27:25
- 2025年02月02日 18: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