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張家棟:中國與南亞國家是數(shù)千年文明之“根”的交融
中新社上海2月22日電 題:中國與南亞國家是數(shù)千年文明之“根”的交融
——專訪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
中新社記者 樊中華 李鵬 文龍杰

作為“近鄰”,早在公元二世紀,中國與南亞多國就開啟了文化與貿易往來,不同文明因此得以交匯、流動、融合。綿延數(shù)千年的文明互鑒帶來了怎樣的深遠影響?當前中國與南亞各國應如何不斷增強文化交流、增進互信合作,以加快實現(xiàn)經(jīng)濟發(fā)展與地區(qū)繁榮的共同目標?
近日,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了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所所長張家棟,對此進行深入解讀。
視頻:【東西問】張家棟:中國與南亞國家是數(shù)千年文明之“根”的交融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與南亞各國在歷史上的溝通往來和文明交往會否賦予當下文化交流和互信合作獨特優(yōu)勢?
張家棟:回望歷史,中國與南亞國家之間幾千年來都在進行直接的文明互鑒。如始于西漢時期的古絲綢之路,除了促成絲綢、瓷器、香料等物品的流通外,也更多承擔著文化傳播的功能;而始于唐代的茶馬古道則作為區(qū)域性貿易路線,將中國與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各國緊密聯(lián)系起來。
以印度為例,今天我們仍能看到,中印兩國文化的交融根源深廣。例如原產自印度的紅糖,有專門的印地語名稱,但白糖的印地語名卻為“cīnī”,意為“中國的”。這表明紅糖制作技術在從印度傳進中國后得到“升級”,又傳回印度。印地語中“茶”的發(fā)音就是“Chai”,與漢語中的發(fā)音幾乎相同。這些都可證明曾經(jīng)中印之間交往之密切。
如此源遠流長的文明相通,使中印文化在很多基本概念上產生互鑒,例如中國“遠交近攻”的概念,與印度的“曼陀羅主義”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印度文化中的“五大元素”地、風、空、水、火,也與中國的“五行”相類似。可以說,中印兩國文化在“根”上就進行了互鑒與融合,讓兩棵“大樹”長出的“枝葉”更容易相互理解。

中新社記者:南亞地區(qū)多種文明聚集,中國與南亞各國進行交流合作,應如何在不同文明及多樣文化之間找到平衡點?
張家棟:中國與南亞國家在不同層面進行合作時,主要面對的問題不是其多宗教文化間的差異或沖突,而是應如何去適應“南亞文化”。所謂“南亞文化”,是南亞國家在生活習慣、行事風格、精神理念等方面普遍呈現(xiàn)出的一種非常清晰的文化特征,即在宗教文化的影響下,南亞人會更加注重“后世”的幸福而非“現(xiàn)世”的機會或財富,這與東亞群體強調“現(xiàn)世”努力與個人成就的理念截然不同。這就導致在合作中會存在較大的觀念差異。
當今世界,應有這樣一種共識,即不同的文化間是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是一個彼此理解和相互適應的過程。

其次,必須擁有跨文化交往的能力,尤其是語言能力。在英語之外,如果想與南亞當?shù)夭煌后w進行真正的交流,印地語、孟加拉語、僧伽羅語、烏爾都語等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都應在考慮范圍之內。另一方面,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交往群體的心理特征、生活習慣等。如果不能從文化的角度理解對方的行為,通常會造成彼此心理上的隔閡,甚至會影響到對一個群體的判斷。
中新社記者:南亞國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參與者,十余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是否對中國與南亞諸國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互信產生了積極影響?
張家棟: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就是在無數(shù)個互動模式中逐漸融合的歷史?!耙粠б宦贰背h對增進中國與南亞國家交流互信十分重要。但是,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成果需要長時間積淀才能逐漸顯現(xiàn)?!耙粠б宦贰背h的影響目前主要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層面,要從經(jīng)濟現(xiàn)象轉變?yōu)槲幕F(xiàn)象,例如實現(xiàn)文化認同等,還需要更長時間。在全球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但“一帶一路”倡議無疑使這一進程更加順暢、迅速。
綜觀十余年來,中國與南亞各國關系更加重要的一點在于,中國的發(fā)展實踐與成果帶來了新的希望。
二戰(zhàn)后,南亞國家紛紛走向獨立,嘗試以美、蘇等模式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但都沒有成功。中國這樣一個規(guī)模巨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成功,有著極強的示范效應,讓南亞各國看到新出路,有了可效仿的先例和發(fā)展信心?!耙粠б宦贰背h通過諸多切實合作,將中國的發(fā)展經(jīng)驗、先進科技、管理理念等帶入南亞國家。這種“榜樣的力量”成為中國與南亞國家交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因素。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說當下中國與南亞各國加強文化互信與經(jīng)貿合作對雙方而言十分重要?
張家棟:近年來,很多南亞國家發(fā)展迅速,經(jīng)濟飛速增長,南亞地區(qū)本身的重要性和經(jīng)濟影響力在迅速上升。加之南亞地區(qū)目前有近19億人口,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區(qū)域之一,且人口結構非常年輕,勞動力供給充足,市場開發(fā)成本低,一個新興的龐大市場正在形成,對于整個世界來說都意味著機遇。
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南亞各國產業(yè)結構類似,經(jīng)濟水平相差不大,同時大都是外向型經(jīng)濟,使之區(qū)域內部的經(jīng)貿往來需求不多。但中國的產業(yè)結構和產品與南亞各國有很強的互補性。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產品在品類、質量、價格等方面更加符合當前南亞各國的消費水平與市場需求,經(jīng)濟的強互補性形成了自然的貿易聯(lián)系。
也正因為中國與南亞國家有著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民生及促進繁榮發(fā)展的共同目標,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多項合作都取得了初步成功。

中新社記者:同為亞洲大國,中印兩國通常被認為是競爭性關系,您認為兩國應如何面向未來達成共識?
張家棟:21世紀全球化時代的國家競爭,和20世紀時的前提與邏輯有著根本性不同。尤其在20世紀前半段,世界體系尚不完整,世界秩序尚不穩(wěn)定,國家競爭帶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特征。二戰(zhàn)后,隨著主權國家體系的鞏固,國家競爭不再以摧毀和消滅對方為目標。在這樣的邏輯下,中國與印度這樣經(jīng)濟規(guī)模大,同時擁有強大的國家認同和燦爛的歷史文化的國家,理應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良性關系。
因此,中印兩國不斷加強人文交流與互信合作十分重要。長期以來,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程度遠遠不足。但當前,兩國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經(jīng)濟催生了文化及貿易交往的旺盛需求,時機已經(jīng)成熟。因此無論是在政府層面還是輿論層面,兩國都應抱持友好交往的態(tài)度,看到對方發(fā)展變化的“正面”,平等以待,相互學習,逐步消除經(jīng)年形成的刻板偏見。
中新社記者:在促進中國與南亞國家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過程中,您認為媒體應如何作為?
張家棟:在這一過程中,媒體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首先,媒體報道一定要堅持用欣賞的眼光和相對客觀中立的視角看待對方,而不是以獵奇的心態(tài)去博流量。其次,媒體應盡量去捕捉對方的正面信息。只強調、體現(xiàn)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落后,對我們真正彼此了解是不利的,因為對方的優(yōu)勢及發(fā)展趨勢,才是真正會對交流合作乃至國家關系產生影響的內容。南亞國家發(fā)展進步的一面,對未來友好交往和跨國合作而言,是最具價值的信息,應受到媒體重點關注。
從另一個角度,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國與南亞國家的關系,“親”則為友,“疏”亦是鄰。中國文化講求鄰里和睦,認為“親仁善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用客觀而欣賞的態(tài)度對待鄰邦、友邦是題中之義,無疑也更有利于彼此建立好感和信任。(完)
受訪者簡介:

張家棟,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所所長,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中美印關系、南亞問題和反恐怖等問題的研究工作。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在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政治調研處工作。2017年起,為外交部專家組成員。2019年7月起,為上海國際戰(zhàn)略研究會副會長。2020年10月-2021年11月,任云南省德宏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掛職)。2021年起,當選為中國南亞學會副會長。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2月23日 15:23:41
- 2025年02月23日 14:59:03
- 2025年02月23日 10:04:19
- 2025年02月23日 09:12:48
- 2025年02月23日 08:35:43
- 2025年02月22日 20:25:17
- 2025年02月22日 19:03:14
- 2025年02月22日 13:51:44
- 2025年02月22日 13:43:52
- 2025年02月22日 12: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