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物理學家朱經武剪影
文.霜杭
朱經武預言:10年后美國真正的科學家將是從中國大陸來的!笆觑L水輪流轉,過去外國人在工程上占先,將來中國人會在科學上領先”。
在諾貝爾獎耀眼的光環(huán)里,有幾個海外中國人的名字讓國人耳熟能詳,引以為傲--從早期的楊振寧、李政道……,到后來的李遠哲、崔琪。其實,在諾貝爾獎的萬丈光芒之外,有更多偉大的科學家,曾被提名候選諾貝爾獎;他們與諾獎,曾經僅僅一步之遙。他們中間,也有我們的同胞。比如朱經武先生。他所研究的,是被稱為在21世紀前途無限的材料科學。
“想得太厲害了會得神經病”
第一次聽到朱經武的名字,是在休斯頓北京同鄉(xiāng)會會長的公司。這位經商多年的物理系畢業(yè)生一口京腔:“當時一聽說朱經武做出了高溫超導,真想乾脆跟他接著讀學位得了!”我不由地多看了一眼這位新認識的朋友:一個朱經武,一個高溫超導,就讓生意正熱火朝天的您如此熱血沸騰?!
隨后得知,朱經武是美國德州超導中心主任。由于在高溫超導領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曾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候選人,而又每每與這個全球物理學界的最高榮譽擦身而過……
我對高溫超導幾乎一無所知,但很想知道那種“擦身而過”的感受。
見到朱經武先生,是在超導中心他的辦公室。這個中心是1987年政府撥款2500萬美金建立的,建在朱經武工作的休斯頓大學,在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取得令世界物理學界瞠目的成果之后。
見面那天是周末,朱經武一身休閑打扮,說起話來,也有一種從容不迫:“中國人很早就用鋼鐵,但刀子日本人做得最好。因為他們把材料當作科學……”。我們很快就被這位物理學家?guī)нM了他的研究領域。他花了很多時間介紹這個世界第二大超導研究中心,講解高溫超導的應用價值。我對這些原本毫無概念,居然聽得津津有味。
但我還是把話題轉到了諾貝爾獎,“您怎么看這件事呢?”--
“每個做科學的人總是希望得到最大的承認,在物理學就是諾貝爾獎。假如有些人說他不想諾貝爾獎,覺得有沒有都沒什么關系,那大概不是真正講他心里的話!闭f到諾獎提名的事,朱經武象談論超導一樣,滔滔不絕又不緊不慢:“但是這種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我想很多人該拿沒拿到,所以拿不到是很尋常的事情。而且做這個東西有那么多高興的地方,己經是很不尋常的事情。我想做科學,基本上講,這種東西不能看得太重。不能想得太厲害,想得太厲害了會得神經病。而且,這里面我得到的報酬已經夠了,人家對我們都承認!……”
“假如倒退十年,別人大概就沒戲唱了!”
![](../images/24.jpg) |
德州超導中心實驗室里,朱經武焊接的設備至今仍在使用。 |
朱經武說他小的時候沒想到會像今天做得這么有意思。曾經有人問他假如時光能夠倒流,給你年輕十歲,你愿意不愿意重過這段日子,他說“我完全沒有遺憾,愿意重過這段日子。只是現(xiàn)在學得聰明一些了,也許有些錯誤不會重犯。假如我們再倒退十年,別人大概就沒戲唱了!”
“別人”,就是全球研究高溫超導的同行,也是他的競爭對手。這種科學上的探索、發(fā)現(xiàn)與發(fā)表,其實很像體育運動的競賽過程--
1987年,瑞士科學家宣布發(fā)現(xiàn)35度的高溫超導材料。
同年,一直對超導有興趣的朱經武馬上帶領他的小組進入實驗室,很快將高溫超導的物質溫度提高到93度;
1988年1月,日本人照朱經武他們的方法,達到了120度;
1993年,朱經武的小組正在實驗中,瑞士人又搶先一步,做出了134度;
同年,朱經武的小組利用高壓技術,再將溫度提高到164度;
1997年,他的小組又首度發(fā)現(xiàn)不具毒性的高溫超導體……
他一再打破高溫超導的世界記錄,卻依然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總和“一流”保持著距離?
朱經武好象總是和世人眼里的“一流”保持著距離。他的學士學位在臺灣獲得,但讀的是“二流一”的成功大學,而非“一流二”的清華;他的碩士學位在紐約,但讀的是福特漢大學,而非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是在加州大學拿的,但去的是圣地亞哥分校,而非大名鼎鼎的伯克萊;即使到了休斯頓,他也沒有立足于“南方哈佛”萊斯大學,而是在普通的休斯頓大學。就連他親自創(chuàng)建的德州超導中心,從一個當初只有7個人的研究小組發(fā)展到260多人,也是世界第二大超導研究中心。
對這些,朱經武從不避諱。事實上,津津樂道地歸納出他的“二流”學歷的,正是朱經武自己。印象里唯一聽他用“一流”這個詞,是談到他的老師Matthias,“他是超導方面的權威。他所做的超導項目,都是一流的,人稱『點石成金』”。讀大學時,朱經武原本對半導體有興趣。到加州大學讀博士的時候,剛好碰到了Matthias。朱經武說自己“很幸運和他一起做,所以有幸在這邊混了30多年”。1986年,這位超導權威心臟病突發(fā)撒手人寰。他過世前一個月,朱經武和他一起到芝加哥參加一個國際會議。開完會兩人一起乘巴士去機場,Matthias忽然對朱說,我們可不可以坐在一起聊聊?路上的一個多鐘頭里,Matthias講了很多話,平常不講的那種,非常的哲學化。當他們討論到哪一個研究方向最有效時,朱說他認為氧化物是很有前途的一個方面。一年后的事實證明了他的判斷,而在此之前大家看重的都是金屬化合物。當時,朱的話讓他昔日的老師非常激動:“啊,我已經都看完了,都沒有什么前途!”邊說邊打開他的皮包,里面的一大疊東西都與金屬化合物有關:“這些、這些、這些……我都試過,都不行!”在Matthias過世的前兩天,他給朱經武打了一個很長的電話,說以后你做什么東西先跟我講,不要公布了才跟我講……。英年早逝的Matthias預感一流。第二年,朱經武一下子把高溫超導的物體溫度從35度提高到93度,令無數(shù)物理學家既感到歡欣鼓舞,又覺得不可思議。
“最主要的是有興趣,不能勉強”
談到之所以能在高溫超導研究上取得成就,朱經武認為最主要的是有興趣:“我從小就對科學有興趣。我這個年紀的人當年都是覺得中國不夠強,而列強強的原因就是科技發(fā)展。”受“科技救國”影響,他很早就想在科技上能做些事情。當他第一次做出高溫超導材料時,有一件事特別讓他興奮,就是實驗中的重要材料是稀土--“因為中國稀土最豐富”!就因為只有中國稀土最豐富,世界最大(“最有錢”)的日本超導中心不得不找一樣其他材料來替代。
對半導體和超導,朱經武都有興趣!白隹茖W的人總是希望探索里面神奇奧妙的東西,但是我覺得更有意義的是這個知識對人有些好處。半導體和超導體都有應用的這一面。所以我常說,做半導體、超導體是魚與熊掌可兼得”。1979年他進入超導領域時,全美做高溫超導的經費只有100萬美元!凹偃鐬榱俗非蠼疱X做科學,顯然是不合適。但是從另外一方面想,研究科學其實是一件很好的工作,基本上你是做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人家給錢讓我們做。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好的工作了。最主要的是有興趣,不能勉強。也不能全世界的人都做科學家,那我們就沒飯吃了。當然要執(zhí)著。還要拿得起、放得下。覺得這個東西有意義,就應該拼著老命去做,但做到一個地步覺得不能做的話,就必須放棄,不然就變成雞蛋碰鐵球,永遠不能成功。但是也不能一碰到困難就不做了!
朱經武每周工作7天,十多年來始終如此。對他而言,進實驗室就象別人周末去郊游一樣,具有療養(yǎng)功效,讓他感到輕松。而令他覺得最困難的,是與有不同政治理念的人打交道。他曾對記者說:“我對華府許多政治家的政治理念很不贊同,但我以事論事,只要他們支持科學,支持這個中心,我還是要與他們合作的,別的不多考慮,即使是些極右保守派。也許有人會認為我這樣是沒有原則,但你做事把這些都牽扯進來的話,就很難做了,把與科學無關的立場牽涉進來,永遠沒辦法做事”。
朱經武常說應該感謝他的岳父,著名數(shù)學家陳省身先生。當年陳對他說,從事研究不要走熱門,因為跳進去時已經很多人在那里打破頭了,應該開創(chuàng)自己的路,而且要堅持,不要一下子不行了就跳出來。
他很滿意大學這種研究環(huán)境:“周圍人換了一批又一批,永遠是年輕人,自己其實都老得一塌糊涂了,還不知道自己老!”
朱經武的孩子曾問父親期望他們將來做什么,朱經武說,“你能夠快樂,我就快樂了?鞓肥怯泻芏嗬氐,不僅僅是成績第一”!拔覀兊男『⒆涌荚嚩疾皇菍W校第一,我們鼓勵他們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當然也不要選沒飯吃的事;要自我量力,不要爭世界第一”。
在這個世界第二的超導中心里,使用著那些世界一流研究設備的,有將近一半是中國人--上至1979年就和朱一起工作的中科院物理所的蒙如玲教授,下至剛剛考進中心、視物理學為至高無上、把工程看作“剪刀加漿糊”的博士生。這個中心和中國有許多非正式的合作。朱經武預言:10年后美國真正的科學家將是從中國大陸來的!笆觑L水輪流轉,過去外國人在工程上占先,將來中國人會在科學上領先”。
離開休斯頓大學前,一位在超導中心工作的朋友悄悄告訴我,這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朱經武還會被提名,“他自己目前還不知道”。
我忽然想到,對那個光耀奪目的諾貝爾獎能否給朱經武,也許很多人比這位世界一流的大科學家自己更關心。
摘自《華夏.記憶》2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