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1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合理利用已納入法制化軌道。
新疆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人類三大文明曾在這里匯集碰撞,東西方文化曾在這里交融薈萃,在天山南北廣袤的土地上,留下了厚積千年的歷史文化遺跡和多姿多彩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
自1984年以來,新疆自治區(qū)古籍整理辦公室已搜集少數(shù)民族古籍5000多冊,整理出版100多部。瀕于失傳的十一世紀喀喇汗王朝的兩部宏篇巨著《福樂智慧》和《突厥語大詞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翻譯、出版了維吾爾文譯本和漢文譯本。被譽為維吾爾族“音樂之母”的維吾爾族大型古典音樂套曲“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國成立前已瀕于滅絕,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搶救的藝術品種,組織力量搜集、整理和保護,不僅在全疆民間廣泛傳唱,而且通過中國政府申報,2005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項目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進一步搶救保護。
截至2007年,新疆全區(qū)共有108個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項目,被列為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弘揚。同時,一大批新疆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秀歌舞藝術、影視作品和達瓦孜(高空走繩)、叼羊、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tǒng)體育項目被推介、傳播到內地和國外,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新疆還分別建立了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等機構,制定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人補貼措施,開展“文化遺產日”、“新疆民間文化藝術節(jié)”、“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動,積極宣傳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記者陳麗平)
![]()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